本文相關基金

      更多

      相關資訊

      嘉實動態

      嘉實基金:精進科技投資能力 共創美好未來

      字體大小:

      編者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公募基金行業提出更明確的奮斗目標與要求。

      科技金融方面,公募應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尤其是對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發揮在科技投資方面的積淀和優勢,為客戶在值得聚焦的方向上創造長期可持續回報。

      綠色金融方面,公募應積極探索實踐,做好綠色金融不只是在投融資微觀層面配置綠色低碳相關股債資產,還得立足綠色金融體系持續發展,將戰略規劃、制度建設、風險治理、長期收益考量等納入其中。

      普惠金融方面,公募應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客戶為本,以更豐富的產品、更全周期的客戶陪伴,滿足更多元化、精細化的財富管理需要,以更優秀的投資能力和業績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養老金融方面,公募應發揮參與養老三大支柱建設經驗,以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創新研究服務為抓手,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差異化養老金資產配置需求,力爭為廣大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健的養老投資服務。

      數字金融方面,公募應抓住數字這一新質生產要素,用數智化轉型來持續提升服務投資者的能力、升級投資管理質效、創新居民財富管理方式,用創新讓普惠更進一步進入尋常百姓家、讓助力實體產業更加靈活高效。

      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在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應有作為,也大有可為。成立25年來,作為公募基金一員,嘉實基金不斷見證中國經濟的騰飛與產業發展,積極參與中國家庭財富管理。無論是日常研究、投資管理還是奔赴一線的細微處觀察,都能深刻感受著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同時深植于投資者利益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嘉實基金將繼續以行動不負使命——服務財富增長,助力產業騰飛。

      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5-18星成功發射、“雪龍2”號完成南極洲考察作業、世界最大跨度拱橋建成通車……上天入地,串聯山海,中國科技的突破和成果星火成炬,不斷點亮經濟高質量發展藍圖的新坐標。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中國。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以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引擎,其戰略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科技創新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復雜系統,它如同“長坡厚雪”一般艱難而正確,天然需要金融來發揮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的功能,為其提供高效適配的融資支持。

      放眼海內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并迸發,顛覆性的革新必將重塑產業分工體系、國際貿易秩序和財富分配格局。面對這樣的形勢,加強金融對科技的支持顯得尤為緊迫。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旗定向提出“五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其首,既明確賦予了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新時代使命,也為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聯通實體經濟和社會資金的橋梁,公募基金應發揮科技投資的專業優勢,引導更多社會資金轉換為科技資本滋養關鍵產業,助力“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格局塑造,努力讓更多投資者分享到科技發展的成果。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資本市場賦能科技創新

      金融史學家威廉?戈茲曼表示,人類文明的演進需要復雜的工具來管理時間和風險,而金融利用契約的形式量化時間維度中的內在風險,在不同參與方之間進行重新分配,可以說,金融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時間機器。

      這部“機器”的作用不只是度量風險、分配價值,還是人類文明前進的助推器。回顧全球經濟發展史,每一輪科技創新轉化為實質生產力都離不開金融的參與和助力。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股份制、銀行和資本市場加速了紡織業和蒸汽機技術改良和產業化應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國際化投行、保險和信托的發展滿足了電力、內燃機、通信等技術所需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產業為主導,在激光、原子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同步展開,高技術壁壘、高風險、高回報催生了現代風險投資公司。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新質生產力正在加快形成。所謂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主要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其中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大領域;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大領域。

      我國雛形初具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模式為主,股債、保險、創投等直接融資為輔。然而,參考科技創新領先國家的金融服務結構,我們可以看到,科創企業的發展壯大迫切需要直接融資的強力支持。原因在于,科創企業普遍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研發投入和結果不確定性高,現金流與盈利周期不穩定,以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為主的核心資本難以高效定價和抵押融資,整體而言投資風險高、波動彈性大,這些特有屬性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長期投資的股權融資更為契合。以美國為例,1980-2000年美國出臺了宏觀、產業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同時大力鼓勵股權融資,同期美國科技企業IPO數量占比升至37.6%,隨著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科技長牛行情不斷反哺科創企業和投資者,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以股票發行、債券融資、風險投資等多種形式為新技術、新業態提供長期資金,支撐重大基礎研究,助力關鍵技術的攻克。根據證監會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A股市場上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20%左右提升到了37%左右。定位“三創四新”的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近六成,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企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定位“硬科技”的科創板掛牌公司超500家,整體營收首次破萬億,在“卡脖子”技術攻關領域形成企業矩陣,一些公司在技術研發上取得關鍵突破。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交所掛牌科技類企業132家,總市值1762.14億元,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公司占近八成,67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此外,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科技企業4076家,總市值11762.60億元。

      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

      不斷提升科技投資能力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重倉行業市值排名第一的制造業,持倉市值3.64萬億,占股票投資總市值的60%,涵蓋先進制造、醫藥制造、半導體等細分行業,其他相關行業如計算機、電子、通信、傳媒行業等也頗受重視。

      嘉實基金始終重視對科技的研究,早在2003年就邁出了科技投資第一步。彼時美股互聯網投機泡沫破碎,但喧囂背后是全球科技創新周期進入互聯網時代,遂嘉實基金開啟逆周期戰略布局,把握了移動互聯硬件創新帶來的手機產業鏈投資機遇、流量爆發帶來的通信行業投資機遇、媒介遷移和商業模式變化帶來的傳媒互聯網和軟件行業的投資機遇。

      2024年3月25日,嘉實基金成立25周年。25年來,嘉實基金堅持“第一性原理”的投資方法論,從全球化、長期化的投資視野出發,沿著產業趨勢、市場空間、競爭優勢、商業模式等維度,探尋科技投資的底層邏輯,從前瞻洞察到重點聚焦,用深度研究和調研驗證去偽存真,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追求組合業績長期穩健、持續增值。

      新一輪科技革命涉及多學科交叉,技術壁壘更高,這對投資團隊的專業性、資金供給的長期性以及科技服務生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嘉實基金將繼續沿著這一方向努力前行。不論過去、當下還是未來,嘉實基金仍將以專業深度的研究立身,密切掌握科技創新的內涵和外延、產業應用的發展和動態,持續提升科技投資的能力,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產品選擇和配置方案,引導社會資金轉化為科技資本,引“活水”滋養科技創新的“花朵”,為國家重點戰略、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高效提供融資支持,讓投資者持續受益。

      一、夯實科技投研專業優勢,持續提升科技投資能力。

      對于嘉實基金而言,持續提升科技投資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層面。

      首先,踐行并不斷完善科技投資方法論,知行合一。按照第一性原理,圍繞能源、信息、生命三大關鍵線索,采用方向、節奏、公司、估值四大步驟,聚焦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互聯網、創新藥五大方向,參照空間、競爭、盈利模式、管理層、成長性、市場預期六大維度精選個股。

      其次,提升投研體系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用金融科技助力投資生命周期提質增效。成立25周年以來嘉實基金不斷升級和完善投研體系,投研團隊內人才梯隊協同合作,專業研究的廣度、深度不斷進化,嘉實也致力于借助人工智能將科技和數據化運用至投資決策流程的優化升級,目前已經完成了28個一級子行業、112個二級子行業的知識庫圖譜構建,將個人在各行各業研究中形成的方法論和成果進行系統化梳理和提煉,實現了研究能力的沉淀、傳承、提升以及更高效的應用。

      第三,發揮嘉實基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瞭望塔’的作用,始終堅持進行‘聽得見炮火’的前沿理論研究,賦能投資管理工作。2015年嘉實基金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聯合設立了嘉實基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匯聚具有復合背景的高端研究人才,以發現和解決金融市場中的重大基礎性問題為出發點,在追求學術突破的同時致力于將創新成果應用于資產投資領域。截至2023年12月末,嘉實基金博士后工作站在國內外頂尖學術核心期刊發表金融經濟或金融工程學術論著62篇,屢獲殊榮,2023年末憑借“融合創新力與可持續性投資的企業估值數字化體系”榮獲2021—2022年度上海金融創新成果獎提名獎。

      二、做精做強科創基金產品,引導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配置支持科技創新。

      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三大主戰場分別是定位“三創四新”的創業板、定位“硬科技”的科創板、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交所,目前嘉實在這些平臺領域均有落子布局。

      截至2023年末,嘉實基金在A股先進制造、信息軟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重點行業的主被動產品合計持倉市值超1300億元,重點領域戰略布局的主動管理基金產品約19只,重點投向包括科技+制造、新能源、國防軍工、智能汽車、機器人等。

      隨著被動投資理念在國內不斷成熟,指數投資方面嘉實在細分領域立足國家戰略和客戶需求不斷提供配置新工具和解決方案,通過寬基指數、行業指數、跨境指數及Smart Beta在泛科技方向廣泛布局了60多只ETF產品、場外指數基金及聯接基金,實現了新能源全產業鏈、數字經濟賽道全布局,重點涵蓋了智能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環保低碳、芯片、綠電等先進科技行業,其中同類產品規模排名第一的產品有10只。

      (數據來自Wind,截至2023/12/29)(注:以上僅為嘉實基金科技投資的部分重點產品,不包括全部產品。上述產品重點投向來自產品基金合同和2023年四季度報,截至2023/12/31,基金經理當前看好方向不代表基金未來長期必然投資方向,具體信息請查閱產品合同、定期報告完整內容。)

      在做精做強存量產品同時,未來嘉實還將根據市場需求適時打造更多科技相關主題/行業主被動產品,助力中長期投資資金支持原創性技術創新和流向關鍵核心領域,滿足和豐富投資者的各類需求和選擇。

      三、建立和完善與科創企業相適應的評審與風控體系,切實提高科技投資的風險識別和管控應對能力。

      科創投資具有高彈性、高風險、高波動的特點,還兼具兩個根本性難題,一是不確定性,二是不連續性。

      不確定性在一級市場表現為科技驅動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在二級市場面對的是人心的不確定性。不連續性則體現為三個維度,基礎科學應用的不延續性、科技本身發展的不延續性、科技公司發展的不延續性。

      基于科創投資的這些特有屬性,嘉實基金將在具體投資中充分發揮深度研究、風險控制等各個關鍵角色的作用力,對科技投資護航,全面評估各項風險,堅決做到投前深度調研嚴密篩選,投中動態識別防范風險,投后密切跟蹤靈活應對。

      四、不斷提高科技投資服務水平,在堅定投資者科技投資的信心的同時優化其投資體驗感。

      從投資端來說,嘉實基金堅信科技能夠指數級做大蛋糕,會堅持用價值投資的方法來做科技投資,甄選“硬科技”,挖掘“小巨人”,在助力科技產業做大的同時獲取產業和公司成長的回報。

      投資交易層面,考慮到科創行業發展較為初期,基本面和市場預期波動較大,當短期市場估值顯著過高或偏低時會采用適當逆向操作,盡量控制波動,提升夏普比率和客戶的獲得感。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科技領域專業壁壘高、信息不對稱、市場波動大、投資周期長,需要深入淺出、高質量長周期的投前科普和投后陪伴。為了便于投資者更直觀地認知科技進步的邏輯、理解產業運用的價值、做好風險偏好和預期管理,近年來嘉實基金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多維一體”的投資者教育陣地,整合嘉實基金科技領域投研資源等,通過多種類型和方式分享科創發展趨勢、科技投資框架。同時,根據市場變化通過“嘉實微笑定投”等實操策略指導平滑短期波動、分散集中買入的風險,引導普通投資者積極出擊把握底部區間的布局時機。

      未來嘉實仍將根據科技創新的進展和市場行情的變化不斷提高科技投資服務水平,實現科技投資“從投到顧”的全周期服務和陪伴,力爭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科技投資體驗。

      投資科技有三大信仰,相信科技領域能夠指數級做大蛋糕、相信優秀企業的價值創造、相信未來會更好。嘉實基金也始終相信,在科技投資的漫長旅程中,最終收獲的不光是投資收益,還有探索和共創更好未來的美好體驗。服務財富增長,助力產業騰飛,嘉實基金仍將繼續堅守使命,致力于積極地長期主義,把握新一輪歷史性機遇,精進科技投資能力,為客戶在值得聚焦的方向與戰場上創造長期可持續的回報,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風險提示:以上觀點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及其特有風險,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


      嘉實基金:精進科技投資能力 共創美好未來

      2024-03-27 來源:嘉實基金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公募基金行業提出更明確的奮斗目標與要求。

      編者按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并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為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公募基金行業提出更明確的奮斗目標與要求。

      科技金融方面,公募應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尤其是對新質生產力為代表的新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研究,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發揮在科技投資方面的積淀和優勢,為客戶在值得聚焦的方向上創造長期可持續回報。

      綠色金融方面,公募應積極探索實踐,做好綠色金融不只是在投融資微觀層面配置綠色低碳相關股債資產,還得立足綠色金融體系持續發展,將戰略規劃、制度建設、風險治理、長期收益考量等納入其中。

      普惠金融方面,公募應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客戶為本,以更豐富的產品、更全周期的客戶陪伴,滿足更多元化、精細化的財富管理需要,以更優秀的投資能力和業績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養老金融方面,公募應發揮參與養老三大支柱建設經驗,以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創新研究服務為抓手,滿足不同客戶群體的差異化養老金資產配置需求,力爭為廣大投資者提供長期、穩健的養老投資服務。

      數字金融方面,公募應抓住數字這一新質生產要素,用數智化轉型來持續提升服務投資者的能力、升級投資管理質效、創新居民財富管理方式,用創新讓普惠更進一步進入尋常百姓家、讓助力實體產業更加靈活高效。

      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在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中應有作為,也大有可為。成立25年來,作為公募基金一員,嘉實基金不斷見證中國經濟的騰飛與產業發展,積極參與中國家庭財富管理。無論是日常研究、投資管理還是奔赴一線的細微處觀察,都能深刻感受著中國經濟的韌性與活力。立足當下、著眼未來,同時深植于投資者利益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需求,嘉實基金將繼續以行動不負使命——服務財富增長,助力產業騰飛。

      AG60E電動飛機成功首飛、天目一號氣象星座15-18星成功發射、“雪龍2”號完成南極洲考察作業、世界最大跨度拱橋建成通車……上天入地,串聯山海,中國科技的突破和成果星火成炬,不斷點亮經濟高質量發展藍圖的新坐標。

      科技創新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地影響中國。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以及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主力引擎,其戰略意義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科技創新是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復雜系統,它如同“長坡厚雪”一般艱難而正確,天然需要金融來發揮價值發現和資源配置的功能,為其提供高效適配的融資支持。

      放眼海內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孕育并迸發,顛覆性的革新必將重塑產業分工體系、國際貿易秩序和財富分配格局。面對這樣的形勢,加強金融對科技的支持顯得尤為緊迫。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旗定向提出“五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其首,既明確賦予了金融服務科技創新的新時代使命,也為金融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聯通實體經濟和社會資金的橋梁,公募基金應發揮科技投資的專業優勢,引導更多社會資金轉換為科技資本滋養關鍵產業,助力“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格局塑造,努力讓更多投資者分享到科技發展的成果。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資本市場賦能科技創新

      金融史學家威廉?戈茲曼表示,人類文明的演進需要復雜的工具來管理時間和風險,而金融利用契約的形式量化時間維度中的內在風險,在不同參與方之間進行重新分配,可以說,金融就是人類自己創造的時間機器。

      這部“機器”的作用不只是度量風險、分配價值,還是人類文明前進的助推器。回顧全球經濟發展史,每一輪科技創新轉化為實質生產力都離不開金融的參與和助力。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股份制、銀行和資本市場加速了紡織業和蒸汽機技術改良和產業化應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國際化投行、保險和信托的發展滿足了電力、內燃機、通信等技術所需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產業為主導,在激光、原子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同步展開,高技術壁壘、高風險、高回報催生了現代風險投資公司。

      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期,新質生產力正在加快形成。所謂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主要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其中新興產業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大領域;未來產業聚焦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大領域。

      我國雛形初具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主要以銀行信貸為代表的間接融資模式為主,股債、保險、創投等直接融資為輔。然而,參考科技創新領先國家的金融服務結構,我們可以看到,科創企業的發展壯大迫切需要直接融資的強力支持。原因在于,科創企業普遍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研發投入和結果不確定性高,現金流與盈利周期不穩定,以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為主的核心資本難以高效定價和抵押融資,整體而言投資風險高、波動彈性大,這些特有屬性同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長期投資的股權融資更為契合。以美國為例,1980-2000年美國出臺了宏觀、產業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科技創新,同時大力鼓勵股權融資,同期美國科技企業IPO數量占比升至37.6%,隨著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以納斯達克為代表的科技長牛行情不斷反哺科創企業和投資者,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近年來我國資本市場以股票發行、債券融資、風險投資等多種形式為新技術、新業態提供長期資金,支撐重大基礎研究,助力關鍵技術的攻克。根據證監會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末,A股市場上高科技行業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20%左右提升到了37%左右。定位“三創四新”的創業板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近九成,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近六成,先進制造、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企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定位“硬科技”的科創板掛牌公司超500家,整體營收首次破萬億,在“卡脖子”技術攻關領域形成企業矩陣,一些公司在技術研發上取得關鍵突破。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交所掛牌科技類企業132家,總市值1762.14億元,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公司占近八成,67家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此外,全國股轉系統掛牌科技企業4076家,總市值11762.60億元。

      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

      不斷提升科技投資能力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募基金重倉行業市值排名第一的制造業,持倉市值3.64萬億,占股票投資總市值的60%,涵蓋先進制造、醫藥制造、半導體等細分行業,其他相關行業如計算機、電子、通信、傳媒行業等也頗受重視。

      嘉實基金始終重視對科技的研究,早在2003年就邁出了科技投資第一步。彼時美股互聯網投機泡沫破碎,但喧囂背后是全球科技創新周期進入互聯網時代,遂嘉實基金開啟逆周期戰略布局,把握了移動互聯硬件創新帶來的手機產業鏈投資機遇、流量爆發帶來的通信行業投資機遇、媒介遷移和商業模式變化帶來的傳媒互聯網和軟件行業的投資機遇。

      2024年3月25日,嘉實基金成立25周年。25年來,嘉實基金堅持“第一性原理”的投資方法論,從全球化、長期化的投資視野出發,沿著產業趨勢、市場空間、競爭優勢、商業模式等維度,探尋科技投資的底層邏輯,從前瞻洞察到重點聚焦,用深度研究和調研驗證去偽存真,在嚴控風險的前提下追求組合業績長期穩健、持續增值。

      新一輪科技革命涉及多學科交叉,技術壁壘更高,這對投資團隊的專業性、資金供給的長期性以及科技服務生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嘉實基金將繼續沿著這一方向努力前行。不論過去、當下還是未來,嘉實基金仍將以專業深度的研究立身,密切掌握科技創新的內涵和外延、產業應用的發展和動態,持續提升科技投資的能力,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產品選擇和配置方案,引導社會資金轉化為科技資本,引“活水”滋養科技創新的“花朵”,為國家重點戰略、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精準高效提供融資支持,讓投資者持續受益。

      一、夯實科技投研專業優勢,持續提升科技投資能力。

      對于嘉實基金而言,持續提升科技投資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層面。

      首先,踐行并不斷完善科技投資方法論,知行合一。按照第一性原理,圍繞能源、信息、生命三大關鍵線索,采用方向、節奏、公司、估值四大步驟,聚焦人工智能、半導體、新能源、互聯網、創新藥五大方向,參照空間、競爭、盈利模式、管理層、成長性、市場預期六大維度精選個股。

      其次,提升投研體系數字化、智能化水平,用金融科技助力投資生命周期提質增效。成立25周年以來嘉實基金不斷升級和完善投研體系,投研團隊內人才梯隊協同合作,專業研究的廣度、深度不斷進化,嘉實也致力于借助人工智能將科技和數據化運用至投資決策流程的優化升級,目前已經完成了28個一級子行業、112個二級子行業的知識庫圖譜構建,將個人在各行各業研究中形成的方法論和成果進行系統化梳理和提煉,實現了研究能力的沉淀、傳承、提升以及更高效的應用。

      第三,發揮嘉實基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瞭望塔’的作用,始終堅持進行‘聽得見炮火’的前沿理論研究,賦能投資管理工作。2015年嘉實基金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聯合設立了嘉實基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匯聚具有復合背景的高端研究人才,以發現和解決金融市場中的重大基礎性問題為出發點,在追求學術突破的同時致力于將創新成果應用于資產投資領域。截至2023年12月末,嘉實基金博士后工作站在國內外頂尖學術核心期刊發表金融經濟或金融工程學術論著62篇,屢獲殊榮,2023年末憑借“融合創新力與可持續性投資的企業估值數字化體系”榮獲2021—2022年度上海金融創新成果獎提名獎。

      二、做精做強科創基金產品,引導長期資金通過資本市場配置支持科技創新。

      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創新的三大主戰場分別是定位“三創四新”的創業板、定位“硬科技”的科創板、定位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北交所,目前嘉實在這些平臺領域均有落子布局。

      截至2023年末,嘉實基金在A股先進制造、信息軟件、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重點行業的主被動產品合計持倉市值超1300億元,重點領域戰略布局的主動管理基金產品約19只,重點投向包括科技+制造、新能源、國防軍工、智能汽車、機器人等。

      隨著被動投資理念在國內不斷成熟,指數投資方面嘉實在細分領域立足國家戰略和客戶需求不斷提供配置新工具和解決方案,通過寬基指數、行業指數、跨境指數及Smart Beta在泛科技方向廣泛布局了60多只ETF產品、場外指數基金及聯接基金,實現了新能源全產業鏈、數字經濟賽道全布局,重點涵蓋了智能汽車、新能源新材料、環保低碳、芯片、綠電等先進科技行業,其中同類產品規模排名第一的產品有10只。

      (數據來自Wind,截至2023/12/29)(注:以上僅為嘉實基金科技投資的部分重點產品,不包括全部產品。上述產品重點投向來自產品基金合同和2023年四季度報,截至2023/12/31,基金經理當前看好方向不代表基金未來長期必然投資方向,具體信息請查閱產品合同、定期報告完整內容。)

      在做精做強存量產品同時,未來嘉實還將根據市場需求適時打造更多科技相關主題/行業主被動產品,助力中長期投資資金支持原創性技術創新和流向關鍵核心領域,滿足和豐富投資者的各類需求和選擇。

      三、建立和完善與科創企業相適應的評審與風控體系,切實提高科技投資的風險識別和管控應對能力。

      科創投資具有高彈性、高風險、高波動的特點,還兼具兩個根本性難題,一是不確定性,二是不連續性。

      不確定性在一級市場表現為科技驅動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在二級市場面對的是人心的不確定性。不連續性則體現為三個維度,基礎科學應用的不延續性、科技本身發展的不延續性、科技公司發展的不延續性。

      基于科創投資的這些特有屬性,嘉實基金將在具體投資中充分發揮深度研究、風險控制等各個關鍵角色的作用力,對科技投資護航,全面評估各項風險,堅決做到投前深度調研嚴密篩選,投中動態識別防范風險,投后密切跟蹤靈活應對。

      四、不斷提高科技投資服務水平,在堅定投資者科技投資的信心的同時優化其投資體驗感。

      從投資端來說,嘉實基金堅信科技能夠指數級做大蛋糕,會堅持用價值投資的方法來做科技投資,甄選“硬科技”,挖掘“小巨人”,在助力科技產業做大的同時獲取產業和公司成長的回報。

      投資交易層面,考慮到科創行業發展較為初期,基本面和市場預期波動較大,當短期市場估值顯著過高或偏低時會采用適當逆向操作,盡量控制波動,提升夏普比率和客戶的獲得感。

      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科技領域專業壁壘高、信息不對稱、市場波動大、投資周期長,需要深入淺出、高質量長周期的投前科普和投后陪伴。為了便于投資者更直觀地認知科技進步的邏輯、理解產業運用的價值、做好風險偏好和預期管理,近年來嘉實基金整合多方資源,搭建“多維一體”的投資者教育陣地,整合嘉實基金科技領域投研資源等,通過多種類型和方式分享科創發展趨勢、科技投資框架。同時,根據市場變化通過“嘉實微笑定投”等實操策略指導平滑短期波動、分散集中買入的風險,引導普通投資者積極出擊把握底部區間的布局時機。

      未來嘉實仍將根據科技創新的進展和市場行情的變化不斷提高科技投資服務水平,實現科技投資“從投到顧”的全周期服務和陪伴,力爭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科技投資體驗。

      投資科技有三大信仰,相信科技領域能夠指數級做大蛋糕、相信優秀企業的價值創造、相信未來會更好。嘉實基金也始終相信,在科技投資的漫長旅程中,最終收獲的不光是投資收益,還有探索和共創更好未來的美好體驗。服務財富增長,助力產業騰飛,嘉實基金仍將繼續堅守使命,致力于積極地長期主義,把握新一輪歷史性機遇,精進科技投資能力,為客戶在值得聚焦的方向與戰場上創造長期可持續的回報,助力科技強國建設。

      *風險提示:以上觀點不構成具體投資建議。基金投資需謹慎。投資人應當認真閱讀《基金合同》、《招募說明書》、《產品資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及其特有風險,并根據自身的投資目的、投資期限、投資經驗、資產狀況等判斷基金是否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適應。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或本金不受損失。基金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業績并不構成本基金業績表現的保證。